近日,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據農業農村部韓長賦部長介紹,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盡管網上所議論的“會是法定假日嗎?”“高速公路會免費嗎?”等問題目前無法確定,但“黨中央批準”、 “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等用詞還是道出了這個節日的重要意義。
首先,這是從國家層面對中國農民偉大貢獻的一個正式回應
農民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居功至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就是農民出身,他領導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法寶是農村包圍城市,他早期所寫的革命著作都是關于農民的,分別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兩篇光輝著作排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最前面)。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的高級干部絕大部分出身農民,當時的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員成份幾乎都是農民子弟。給中國革命提供大后方的也是農村和農民,沂蒙的紅嫂是農民,推著小推車保障淮海戰役的也是農民。
革命勝利之后,農民又無私地為國家建設奉獻了勞動和汗水。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那時所謂工農產品的“剪刀差”,農業產品以低于自身價值的價格,與高于自身價值的工業產品價格進行交換,農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工業的發展。
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后,農村生產力得到釋放,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提高,農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但在2006年1月1日起取消農業稅之前,農民通過農業生產為國家所作的直接貢獻也是巨大的。那時流行一句“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其實,在交完國家征購、集體提留之后,能給自己剩下的已經不多了。我小時候曾隨大人一起去鎮上糧站交糧,家里把一年的口糧留下后,剩余的就雇拖拉機拉到鎮上,看到大人們在窗口結算時都會嘮叨,一車糧食值不了幾個錢啊。近幾年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大量農民涌入城市,他們干著最臟最累最危險的活,卻拿著最少的錢,處于城市最底層的位置,離開了他們,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運轉,但他們的回報卻少之又少。他們在為所打工城市添磚加瓦的同時,還把勞動所得寄回家鄉,同樣為家鄉建設作著貢獻。
我出身農民家庭,親身體驗過農民生活的苦楚和農事的艱辛。日常生活的窘迫和平日里育種、犁田、打農藥、拔草等自不待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雙搶”(我們那里一年種兩季,必須在規定的時節內搶收搶種)。在流火的七月,首先要手執鐮刀把水稻一顆一顆割下來、脫下粒、收回去,烈日炙烤、汗水迷眼、蚊蟲叮咬,再加上一整天的彎腰割稻,讓少年時的我多次有過用鐮刀割斷自己手指的沖動,因為怕大人知道企圖并擔憂殘疾后果才作罷。然后是犁地、整理水田,最后是抓緊時間插秧。在一望無際的水田里,人們從早到晚彎著腰,用手將水稻一顆一顆插下去,太陽暴曬、泥水浸泡、螞蟥叮咬,這一切都讓人覺得痛苦疲憊。這樣煉獄般的生活每年都要經歷一次,每次持續二十天左右?,F在每每回憶起來,總感到“雙搶”不單是一種農活,更是一種磨礪,其對身體和心理的錘煉,不亞于一次高強度、封閉式的魔鬼訓練。我相信有許多農家少年,跳出農門的決心就是在“雙搶”期間下定的。
誠然,過去和現在,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建設作著奉獻,但我要說,在所有的群體當中,農民是所作貢獻最大而回報最少的。被戶籍和勞動生產制度一輩子禁錮在土地上的老一代農民,受國家安排勞作一生,支撐了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老了卻沒有任何保障(有的地方65周歲以上老人每年可領50元);新一代農民進城打工,所享受的社會福利保障也是最少的。更關鍵的是,農民的犧牲奉獻不僅在社會沒有形成共識,還在許多方面遭受歧視。
這次國家專門為農民設立節日,雖然是以慶祝豐收之名,實質上是從國家層面對農民價值和地位進行肯定的一個正式宣告。忍不住為黨和國家的決策擊節叫好!
其次,這是黨和國家著手解決農村社會主要矛盾的綜合性措施之一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農村,主要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科技發展不充分,以及農村貧富差距加大等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較慢,農業科技推廣難度大,管理粗放,鄉村硬化道路、路燈和一些新品種作物、新種植模式在許多地方興起,但其背后往往存在著騙取國家補貼的問題,形成了一批斷頭路、擺設燈、樣板田。農村學校和師資隊伍逐漸萎縮,留守兒童上學難;絕大多數農村家庭都是老弱病殘留守種地維持生活,青壯年外出打工補貼家用,當然也有少部分善于經營、勤勞肯干的致富者,但還有一些上下勾結、蠻橫霸道,通過損公肥私而暴富的不法之徒;農村空心化嚴重,除了老人和留守兒童,就是一些“事業”在農村的人,偏遠一點的地方已經出現荒蕪現象。為此,曾經有人疾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說實話,黨和國家對農民的貢獻是非常認可的,對農業和農村的實際情況是非常了解的,一直在千方百計為改善農民的生活、加強農村建設進行努力。2006年我國取消農業稅,并且給予種地農民以補貼,改變了幾千年來“種田納糧”的傳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惠農惠民措施落地實施,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數千萬貧困人口脫離貧困。但是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農業農村基礎仍然薄弱,農民的生活條件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硬措施,也需要軟手段。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提出了促進農業創新發展、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等硬措施,也提出了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培育鄉村振興人才等軟手段。
“中國農民豐收節”,顧名思義,這是全體中國農民喜獲豐收的節日,而不是某個區域、某部分人員獲得豐收的節日,能夠設立這外節日,說明黨和國家已經著手開始解決農村共同富裕問題了。通過設立、慶?!爸袊r民豐收節”,既能從精神層面出發,提振全體農民興農務農的士氣,提升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還能喚醒全社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從物質層面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相信隨著黨和國家振興鄉村戰略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將逐步得到有效解決。
第三,這是重塑勞動光榮、勤勞致富價值觀的有利契機
勞動光榮、勤勞致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正是靠著這個傳統,中華血脈延續數千年。在古代,處于剝削階級的士大夫們,也將農耕看得和讀書一樣重要,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晚清名臣曾國藩十分重視身體力行從事體力勞動,在公務極端繁忙之際,經常寫信給家人對耕種進行具體安排。作為朝廷重臣,他讓家人務農的目的就是告誡和提醒家人要勤勉努力,不要紈绔忘本。到了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勤勞的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農業系統,現在我們又用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也是辛勤勞動得來的成就。
近年來,由于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觀念逐漸受到冷落。一切向錢看的思想侵蝕社會,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觀念受到熱捧。軍人、警察、教師、科學家等孩子們過去的熱門職業理想,已經被高收入影視明星所代替;缺斤短兩、以次充好成了某些行業潛規則;踏踏實實的制造業沒有人干了,人人都想玩金融、空手套白狼;盡管拿著天價片酬,明星大腕們還是盡可能地想偷稅漏稅……這一切都是因為社會價值觀改變。有人曾經說,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是人口大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耕地、淡水、礦產等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離開了勤勞,民族的生存發展岌岌可危。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國家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倡導勞動光榮的觀念,收到了不菲的成效,但要想勞動光榮、勤勞致富觀念重新占領社會價值觀陣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組織農民慶豐收、曬成就、享收獲、謀發展,在讓廣大農民感到自豪驕傲的同時,還可以讓全民族全社會都感受到通過勞動得來豐收的快樂,逐步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成為全民共識,在社會上蔚然成風。